【好書分享】-最高學以致用法

洪裕權
Jun 7, 2020

--

核心概念:
輸出(說、寫)比輸入(聽、讀)重要,且藉由科學研究來支持此論點

輸出的重要性:輸出是成長的不二法門
作者提出一個論點——人的成長幾乎是仰賴輸出,而非輸入。作者引用科學研究的發現來支持此論點。首先從記憶層面出發。輸出 (說、寫)會使用到人的身體(說話使用到嘴部的肌肉;寫作使用到手部的肌肉),而這些使用經驗會變成人的程序性記憶 (procedural memory)。此類型記憶的特性就是非常牢固,不會隨著時間遺忘。舉個例子,關於人如何走路就是人的程序性記憶,人總不會忘記要如走路吧(在沒有腦部受損或肢體受損的前提下)。既然不會遺忘,人會運用這些知識的可能性自然就會增加。接著作者從反饋的方面切入。輸出是讓別人瞭解、給予回應與反饋的途徑。當人接收到反饋時,他就會可以回頭檢視自己的輸入是否正確;也可以將這些反饋輸入到自己的腦中,進而補全、修改、強化自己先前學習到的東西,進而讓自己更了解原先輸入到腦中的東西。

針對記憶的部分,我想要補充其他的研究發現。心理學家 Henry L. Roediger III 的一系列研究指出,「提取」(retrieve) 記憶是讓該記憶更加穩固的不二法門,也就是當人提取、運用同一個記憶越來越多次,這個記憶會越來越穩固、越來越不會遺忘。和這本書做連結就可以發現,輸出就是不斷提取記憶的行為,說出剛剛學到的東西、寫出剛剛想到的東西都是讓記憶更加穩固的方法。

說的重要性:緩衝說法
針對要如何用說輸出,作者有提到一些方式,而我在這邊想分享的要如何說才可以讓對方更容易接受我們說話的內容。作者有提到「緩衝說法」,簡而言之,就是如何排列說話內容中好的部分與壞的部分,來讓聽者更可以接納我們的建議。總共有四種方式,作者認為第一種方式是最不好的,而第四種方式是最好的。(1) No-but:先說壞消息,再說好消息。作者最不建議這種排列好壞消息的方式,因為先說壞消息(或是別人的缺點)會引起對方的反感,進而使他們無法聽進接下來更重要的部分(建議或是別人表現優異的地方)。(2) Yes-but:先說好消息,再說壞消息。作者認為至少要用這樣的說話方式,才能達到有效的溝通。(3) Yes-and:先說好消息,並用正向的方式來表達壞消息。(4) Yes-how:先說好消息,並用提問、激發思考的方式讓對方自己意識到他的缺點並加以改善。

援引書中的例子:
(1)No-but:你最近遲到的情況很嚴重喔,但是你好不容易業績有點起色
(2)Yes-but:我覺得你最近業績不錯,但是你遲到的部分還是很嚴重。
(3)Yes-and:我覺得你最近業績不錯,如果你可以改善遲到的狀況就更好
(4)Yes-how:我覺得你最近業績不錯,我們一起來想如何可以讓業績更好

作者並未進一步說明為何先拋出壞消息會激發聽者的防禦心理、為何先說壞消息會讓聽者無法聽進接下來的內容。我在想可能跟一個現象有關,也就是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所謂的錨定效應是指,當人在做決策的時候,會過度重視最先接收到的資訊,進而以此資訊作為基準點來進行決策或是做出下一步。回到好壞消息的情境中,當人一開始就聽到壞消息,他很有可能會覺得自己就是很爛,進而覺得接下來對方說的話都是在安慰或是覺得對方講的優點好像也不是優點。另一個可能是當聽者一開始就聽到壞消息,很有可能會認定對方是要抨擊、批評他,而不願意用心聽接下來對方說的話。

寫的重要性:手寫>電腦打字
有關寫的部分,作者有列舉一些寫的方式來讓大家可以嘗試輸出。其中作者有點出一個非常重要但是被大多數人忽略的地方。當要用寫來作為輸出的時候,最好是用手寫的方式,而不要為了方便而用電腦的方式。作者並未進一步加以說明原因,因此我想要補充說明這個部分。心理學家做了許多研究來比較手寫與打字的優劣處。研究結果很一致的發現,相較於打字的人,手寫的人有更穩固的記憶、對於內容也有更深的理解。箇中原理非常直覺,由於手寫的速度比打字慢,所以人會需要主動的選擇要記下哪些內容。而主動選擇就代表人對接收到的資訊有額外的處理,如此一來,他們的記憶較為深刻、他們對於內容的理解也更深。

結語
路人甲:「每個月閱讀三本書且可以清楚說出書本內容的人」
路人乙:「每個月閱讀十本書卻無法說出任何一本內容的人」
Question 1:路人甲跟路人乙哪一個的表現是有成長的
Question 2:路人甲跟路人乙哪一個記憶會更加牢固
Question 3:路人甲跟路人乙哪一個會較有可能應用所學

--

--